生态农业

生态农业

  生态农业,简称ECO,是按照生态学原理,在经济学规律指导下,以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评估,形成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。

  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的农时、节气、种地养地、耕作传统等农耕精华为基础,汲取现代科技成果,高效的管理手段,结合林、牧、副、渔、湖、草、沙业等多种类、多层次,多业态、多生产形式,对内形成物质、能量的充分循环利用,对外输出营养充分的高品质产品,实现农业生产、乡村生态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最终达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完美结合。

 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,时代背景和人口的迅速增加,粮食产量成为首要需求,高投入、高产出却省工、省力、见效快,以农药化肥为主要体现,却漠视了高污染的现实情况下,农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得以迅猛发展,让农民逐渐抛弃了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“种地养地、可持续、可循环”的传统农耕方式。

  农业工业化生产的三十几年来,其负面作用逐渐显现:农药化肥造成了重大的环境污染,病虫草害越来越难以控制;尤其是引以为傲的,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地,广泛“褪黑”变成“黄土高坡”,部分严重地域已然出现荒漠化倾向,警示着农业危机的到来。

  原本生物多样性丰富,充满活力的乡村农田生态系统,在农药化肥的的作用下,土地板结、酸化、盐渍化,重金属超标,土地“团粒结构”消失,土地不再具有光、热、水、气的调节功能,在土壤有机质被攫取至最低程度后,依赖于土壤有机质的土壤有益菌群也相继消失,而有害菌群肆意猖獗,土壤中蚯蚓、昆虫、小型哺乳动物早已难觅踪迹,土地和农田,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。

  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土地,是:只有“土”,而没有“壤”,其产出的农产品,不仅口味越来越差,且品质出现营养空洞,生命养分元素的缺乏严重,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,甚至成为损害人体健康、导致各类莫名疾病不断涌现的根本原因。

  为从寻求工业化农业弊病的解决方案,几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各项优势,重新得到了的认识,进而维护农田、乡村的整体生态系统和生态文明,必定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。

  生态农业的的三个基本组成:

  物质多层利用型:通过种植、养殖相匹配与结合,形成物质、能量的多层级充分利用与良性循环,达到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低损耗;整体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依存与投入,从而形成资源的高效利用,产生最大价值的经济效益。

  生物互利共生型:利用生物的不同生态位及互利共生关系,分层利用空间,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,增加物质生产。如:作物的间作套种、种养互利、包括农林牧渔循环农场,副产品加工工艺品等复合型业态类型。

  三产融合:即第一产业(农业)和第三产业(服务业)与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相互融合,恢复并创立新的市场和结构,形成:城乡结合观光农园等延伸和快速发展。

x